李艳,201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校大学生记者团第七任团长。在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度教育评选榜样力量中获优秀通讯员。在135编辑器&天猫校园“这就是排面”第一届全国高校排版大赛中获得最有排面奖。在贵州省高校校报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学生记者。在六盘水市2021年记者节“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获优秀奖。现在多彩贵州网驻六盘水站实习。
你好,新闻学
“我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够加入PG电子(中国)文学与新闻学院这个大家庭。”李艳说。
在谈到自己的专业时,李艳认为,新闻学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收获,更是打开了她待人处事、看待万事万物的另一扇窗。在她看来,作为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要有一双细致的眼睛,能捕捉藏在生活细处的发光点;要有一对敏锐的耳朵,能倾听事情的真实声音;要有坚定的立场,时刻传达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疫情封校期间,我听到周围的同学对学校管理发出反对的声音,一开始,我也是那个有不满情绪的人,可联系当时的情况,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封校管理才是合理的办法,我们进出校园的自由都是在为安全让步。”李艳说,“看待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观察,要多换换位置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这也是李艳对新闻的态度。
你好,大学生记者团
在问到新闻学专业与校大学生记者团两者之间的联系时,李艳笑着说:“如果把新闻学看成是一堂专业课,那校大学生记者团就是这堂课的课后实践作业。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用于校大学生记者团的工作,在记者团的实践也是对我专业技能的检验,两者对我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刚入校时,身穿黑色马甲的学姐在我宿舍楼下解决了我很多疑惑,她那温暖的笑容至今还刻在我的脑子里,这个组织给我的感觉很特别,也让我萌芽了想要加入他们的想法。”李艳在谈及对记者团的第一印象时说。
“大一那年,我因为意外手受了伤,处理好伤口回来后已经很晚,却在寝室楼下看到了当时记者团的团长钱平学姐和我的部长李贵,他们带着我去吃了饭,和晚饭一同吃下肚的还有他们五花八门的安慰的话,那一晚,带着他们给我的一大袋零食回到寝室,涌上心头的阵阵暖意久久不能退去,也让我思考着等我成了‘姐姐’时要怎么做。”李艳说。
从大一影像部的新成员到大二影像部的副部长再到大三记者团的团长,这一路走来,是上升的,前进的,更是收获成长的。“在记者团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我们多以哥哥姐姐称呼前辈,哥哥姐姐们以引路人的样子去照顾着弟弟妹妹们,一届又一届传承下来,现在,我也从曾经那个需要照顾的妹妹变成了他们可以依赖的姐姐。”李艳感慨地说。
在校大学生记者团里,有许多感动的瞬间,同学们都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积极完成每一项任务,同时,记者团的成员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现在还经常约饭,大学里最好的饭搭子、最好的朋友们都在这里了!”2019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陈林林说。
你好,校媒人
“我想用‘接纳’‘坚持’‘重情’这三个词语来概括我作为一名校媒人的感受。”聊到学校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时她完成综述稿件的过程,李艳回应到:“那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为了更好地诠释教代会,她翻遍了近五年有关学校发展的稿件,从学校官网,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去寻找线索,之后对找到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梳理脉络,再逐字逐句斟酌,反复修改九次后,才完成了稿件。在这个过程中,要接纳不同的声音,她因为采访遇到在不同岗位上为学校付出的老师,有坚守20余年的;有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扎根的;有为了帮助学生考研尽心尽力的,他们对学校的付出和坚持都在潜移默化中对李艳产生着影响。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感动,校媒人的身份也让她成了更为清晰的见证者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李艳大量阅读新闻稿件,对于新闻APP的使用,她不止是用来了解新闻消息,阅读之后分类收集,按稿件类型、写作手法、时间顺序收集,她有属于自己的稿件库。花大量时间反复地磨炼、采访与写稿,拍照与摄影,所付皆有所得。做一名校媒人的责任与使命,李艳用过硬的专业能力为之写下注脚。
青春之下,你我皆是主角。校媒人用纸笔记录校园热点,用镜头聚焦师生故事。“我很荣幸能够成为一名校媒人,看过凌晨三点六师的月亮,记录着校园点滴变化,学校发展的史册上我是记录者。”李艳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