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教学见习与研习周、艺术实践周”暨美育活动系列讲座之一

发布者:吴胜柱发布时间:2024-05-14

音乐教师如何开展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活动,是新时代美育浸润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音乐专业师生面临的难题。同时,大学、中学、小学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来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当前美育浸润面临的路径选择难题。在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在开展为期两周的“教育研习周与见习周、艺术实践周”暨美育活动之际,特邀请民族音乐学家、社会音乐活动家、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平到学校讲学。2024年5月13日上午9:00,PG电子(中国)艺术学院师生、音乐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部分其他专业学生共270人在PG电子(中国)知行讲堂(博学楼117)参加了安平教授的讲座。讲座由艺术学院院长崔有昌主持。(供稿/罗晓宇 编辑校对/陈国风 审核/刘开胜)

(催有昌院长主持讲座)

安平教授以我校知行广场知行讲堂”、“知行合一等话题阐述王阳明心学为前奏,“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阐述中拉开了此次讲座的序幕。安平教授以“青少年世界音乐合唱剧之中小学世界民歌合唱剧——新时代音乐美育新模式构建之研究为题通过对合唱剧的历史与文化根源、特点、“合唱剧”课程与“音乐剧”排演的异同、合唱剧的创演以及多个世界合唱剧的课堂排演案例的讲解,为我们阐释了2017年他提出并且倡导的“青少年世界音乐合唱剧课程”这一新时代音乐美育新模式构建对当前青少年课内课外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是对当前我校开展的美育浸润活动的具有很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讲座以“知行合一”的观念和精神贯彻始终,深入浅出,充满着互动。在进行蒙古族民歌《鸿雁》合唱剧的创演案例分析中,同学们积极配合互动,讲座现场充满活力,志趣盎然,展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音乐的共同热爱,以及大家积极参与和融入集体活动的体验大家在集体合唱中体验美育浸润的魅力

安平教授讲座中

最后安平教授对合唱剧的理论进行了总结:

1、回归生活,走向互动

音乐教育本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互动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能和需要。青少年音乐教育应该以音乐活动为主,回归生活,走向互动。通过与师生们的互动,锻炼交往、合作能力,建立自信和勇敢品质,培养创造能力,实现音乐艺术的审美与人格的完善。

3、以人为本,提升能力

音乐活动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音乐自身。音乐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实现文化认同的载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展人的能动性。合唱剧通过青少年合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创编和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对人的能力提升以十分重要。

3、快乐至上,完善人格

音乐与语言、动作、舞蹈以及戏剧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是一种游戏般的创造性教育,更容易让孩子们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体验和感知音乐,感知音乐的过程对于青少年来说本就是在玩,就是快乐。快乐的教育对于人格的培养十分重要。

讲座现场

作为青少年世界音乐合唱剧课程的衍生,安平教授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音乐之多元与融合美题,在后半场的讲座中,通过对印度、日本以及拉丁美洲音乐等一些著名的世界民族音乐的解释和实践,引导师生们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以及文化的角度去进行世界不同民族音乐的多元审美。
  讲座在大家洋溢的热情中持续到12:40,在意犹未尽的互动中完美结束。艺术学院副院长罗晓宇再次邀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安平教授,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音乐表演呈现了人类情感的“真”、表达了人类心性的“善”、践行着思想和行为的“美” ;二是“梵我合一”和“天人合一”均为具有融通性文化理念,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需要我们加强文化“多元与融合美”的艺术哲学思考和实践;三是要弘扬“唯乐不可以为伪”的艺术理念,倡导“双重乐感”的培养,重视在多元音乐文化中学会相互尊重、促进彼此平等、懂得相互欣赏、学会相互包容,做到有我而不排他;在音乐美育教育教学中,重视通过艺术体验、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促进人文交流和文艺互鉴。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难得思想洗礼和音乐体验,而且加强了生们对世界音乐合唱剧在音乐美育模式构建中的认识、体验和感受,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学院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安平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精彩的艺术见解和经验,拓宽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了学生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