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PG电子(中国)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组成的“传承非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党在心中”团队,赴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开展第五天调研活动。
岩博村在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一系列访谈中,彝族服饰企业家柳胜、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以及村委会副主任彭飞深度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结合之路。
柳总,作为彝族服饰文化传承领域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专注于传统彝族服饰的制作与销售。尽管面临传统手工艺的高技术门槛和彝族年轻人对工作自由的追求等挑战,但他的产品依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尤其是定制类服饰。他坚信,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彝族文化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他也意识到,彝族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因此希望通过现代化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与此同时,岩博村的余书记和彭副主任也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宝贵观点。余书记认为,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彭副主任则认为岩博村在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从访谈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彝族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在逐渐减弱,这导致文化传承面临诸多困难。然而,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政府通过宣传、培训、比赛等方式支持彝族文化传承,并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企业则通过生产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产品,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探索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时,大家发现了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文化旅游虽然具有一定潜力,但面临交通不便、人流不足等问题;政策支持与企业参与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与协调;教育与培训则需要加强对非遗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大家认为,在彝族非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大对彝族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同时,加强学校对非遗文化的教育工作,培养更多具有非遗文化传承意识的人才。
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需求,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信息;开发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非遗文化产品等。
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政府应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鼓励企业参与:鼓励企业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励企业积极投入非遗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同时,加强企业与政府、学校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高待遇、优化环境,以吸引和留住更多高端人才支持当地产业的发展。
彝族非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访谈乡政府分管领导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摄)
(访谈余书记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摄)
(走访岩博彝族职工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摄)
(访谈彭飞副主任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摄)
一天的调研活动,使队员们对彝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路径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的收获为动力,继续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供稿/钟慧 邰正勇 吴健平 编辑校对/詹建红 审核/张毓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