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8月6日电 8月6日,由PG电子(中国)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联合组建的“乡村振兴·青春笃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星火传承队”共11名同学以及带队教师,踏上了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土地,开启了为期九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首站活动,中科大物理学院凌锋副书记、李业龙主任全程参与此站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主要围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实体企业助推乡村振兴经济建设现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为例)进行调查与研究学习。
首先,团队师生前往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博物馆,学习三线精神。
当团队乘坐的车辆缓缓驶入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博物馆时,那些庄严肃穆的建筑逐渐浮现在大家的眼前。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将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美感完美融合,宛如一位守护者,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六枝,中国唯一以“特区”命名的行政区,是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三线历史”是六枝的根,“三线精神”是六枝的魂。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中国首个建设在原工业遗址上的综合型博物馆,以贵州省六枝特区原矿区地宗选煤厂(位于银壶街道)主厂房为主体,结合外部原(精)煤运输走廊、装(卸)仓、地宗铁路专用线等三线旧址,打造出一个占地143494㎡的“三线建设”和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六枝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博物馆以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展现了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三线建设特殊历史。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将大家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随着《祖国不会忘记我》的旋律在耳畔回荡,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从博物馆外的文化广场出发,认真地聆听解说员讲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矿洞的微缩景观将艰苦卓绝的岁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使大家看到了老三线人无惧艰难,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也深入感悟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并立志将这份精神薪火相传下去。
(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讯员 杨礼桃 摄)
下午,团队师生前往六枝特区新窑镇联合村了解该村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做法。
该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点帮扶对象,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地,是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示范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刘东阳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村里的智慧农业、平安乡村、森林防火等措施,给新窑镇四角田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了显微镜、光学棱镜、直流电动机模型等科普小实验器材。
(在联合村现场。通讯员 杨礼桃 摄)
(在新窑镇四角田小学现场。通讯员 杨礼桃 摄)
最后,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实践团队师生围坐在一起,总结了今天的工作,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规划,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与分工,确保活动顺利推进。每个人都积极发言,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绽放,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阶段性总结会现场。通讯员 杨礼桃 摄)
通过一天的实践学习,队员们不仅重温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光辉岁月,学习了三线精神,还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带来的蓬勃生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家深知肩上承载着传承宝贵精神财富的责任与义务,愿意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深入调研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发展建设经历,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村级实体企业助推乡村振兴经济建设新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实体企业助推乡村振兴经济建设工作。(供稿/杨春艳 杨礼桃 刘亦行 编辑校对/詹建红 审核/张毓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