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身边的榜样 |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田森

发布者:王良豪发布时间:2022-12-05浏览次数:633

田森,男,土家族,PG电子(中国)教师工作部人事科科长,硕士。2019年12月在PG电子(中国)民主评议党员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20年7月被六盘水市委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员”,2021年7月被六盘水市委评为“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年7月被贵州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工作勤恳,用真情服务学校

2011年,刚毕业的田森怀揣着满腔热忱考入PG电子(中国)。当时学校环境很差,陈旧的办公室,几个木柜,几张课桌在一间教室里呈弧形摆放,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时任院长李松指着一张摆放有老式电脑的课桌告诉田森:“这是你的办公桌”。这与田森想象中宽敞明亮的教室、高堂广厦、碧瓦朱甍的办公楼相差甚远。但他坚信,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把这份职业当成事业,当成干事创业的平台。

入职第一年,田森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当时叫生命科学系)办公室工作,负责来文登记、处理、拟办、会议记录、简报撰写、网站管理等工作,没有公文处理系统,需要的文件得去行政楼相关部门领取,有时田森一天得来回跑10余趟。由于人手紧缺,田森同时承担着教学秘书的工作。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把每一个待办事项列出来记在笔记本上,把每天的办事时限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一个小时内必须完成几项规定的任务,完不成不吃饭、不午休,晚上也必须完成工作才能下班。

田森认为,开展工作得更讲效率、讲创新,不能安于现状、按部就班。于是每年年初他就研究学校上一年度的考核目标,把考核目标中的考核要点提炼出来制成表格,形成工作计划,挂图会战、有序推进。如每年前、中、末三期检查是规定动作,5月和10月开始做教学计划、任务、排课;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等材料收齐都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提前谋划、对标对表、有序推进,才会临危不乱。

在学校科研管理系统没有运行之前,科研材料非常繁杂,评建评估、考核检查都需提供这些材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搞不好就会出错。几次下来,田森决心把教职工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于是他收集原件,扫描命名,加班加点花了两个月为每一个教职工建电子档案,档案包括身份信息、奖励信息、文章和项目、职称评聘等。科研管理系统运行后田森把旧版科研材料导入系统,和同事一起补充完善,实行阶段收集和分类管理,一师一档,在检查评估中学院不再要求老师们提供这些材料。老师们从提供材料中解放出来了,学院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2022年2月,田森从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务工作转岗人事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勇担重任。他对待老师们的咨询总是耐心细致给予解答,入职初评聘、考核考勤、疫情防控等教职工关心的问题他格外关注,主动帮助教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力求让老师们走进人事处就有家的温暖。

立德树人,用教育影响教育

2018年,田森开始指导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2020年暑假,田森牵头成立“拨浪鼓”支教队。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暑期,他带领团队申请到水城区玉舍镇舍戛小学、六枝特区两路口小学等贫困地区支教。

“拨浪鼓是一种吸引小孩子注意力的玩具。”他说,支教队的名字蕴含着深刻寓意,寓意着“唤醒孩子对教育的认知,让他们形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理念。”田森希望通过支教的方式,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情怀,唤醒大学生对教育的定位、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大学生到山区支教,让山区孩子接受别样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准备阶段,田森一边与当地政府及学校联系,阐明支教目的、工作安排等,争取多方支持。一边对团队进行分组,做好教学设计、备课、试课等工作。2021年支教期前夕,他因工作过度劳累生病住院。值此期间,支教队出发,田森担心他们的安危,始终放心不下。经过与医生交涉后,田森拔掉针管就立即驱车、长途跋涉前往支教点开展工作,直到各项工作理顺,教学秩序稳定后他才返回医院继续治疗。支教期间,田森担心女儿无人照料,索性把她带到支教点,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他说“我自己的孩子在,村民们知晓后一定会更加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支教期间,田森身体力行,指导支教队家访、指导课堂教学、带头参与劳动、执行各项纪律,亲自为支教队队员们做饭,在生活方面给予团队无微不至的照顾。

支教期间,田森对支教队要求十分严格,要求他们早上7点前到教室陪同早读,晚上磨课和总结反思,让各位支教队员充分交流工作方法、回顾如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放学后,支教队分组送孩子回家,田森便带领他们到最远的村组家访,教会支教队员与村民的沟通技巧,与家长探讨育儿之道,引导家长们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小孩的身心健康。田森时常告诫支教队员,心里要装着群众、装着孩子,敢于吃苦,勇于战胜困难,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事实上,他以身作则,深刻地影响着支教的队员们。雷娜说,支教地公共设施不是很好,环境卫生有待改善,在田森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所有成员自发组织打扫学校、清洁厕所。团队负责人聂燕说,在田森老师的引领下,团队成员学会了主动关心关爱学生,经常帮助学生梳理头发、整理衣冠、护送孩子们回家,像极了他们的父母。

一次,田森带着团队成员王才权家访,回来的路上,王才权对田森说:“田老师,参加‘三下乡’支教是我上大学以来参与的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教师的定位,甚至找不到未来踏上教育岗位的底气在哪里。”雷娜说,在田老师的引导下,她产生了扎根基层、投身教育的想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田老师带我们送小朋友回家,一开始小朋友都不说话,后来田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认识沿路的昆虫和植物,小朋友们都围着他,脸上绽开纯真的笑容,那个场景令我特别感动,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意义。

“我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他们的活力、进步让我很开心,我愿永远做他们的引路人,我也很乐意通过‘三下乡’这种形式培养支教队大学生的教育情怀,促进他们成长。”田森说,见证支教队大学生从扭扭捏捏到从容自若的成长,像极了一颗颗小小的花蕾,从含苞欲放到惊艳绽放,绽放的不仅是青春与活力、知识和力量,更像是释放了教师的人格与魅力。

根植群众,用情怀助力发展

“在我看来,能有更多机会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党员兑现党的宗旨的机遇,是组织给我们锻炼的平台。”作为一名党员,田森一直有着强烈的为老百姓做事的意愿,用他的话讲,“生于农村,服务农业,回馈农村,是隽刻在内心的乡土情怀。”

2018年,怀揣着“为贫困群众多做一些实事好事,为脱贫攻坚多贡献一份力量”的坚定信念,田森主动申请作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选派到六枝特区新场乡新寨村、落龙村、黑塘村开展服务“三农”工作。

通过近一个月的走村串户,田森大致理清了新场村、落龙村、黑塘村致贫的内因和外因。面对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劳动青年大量外流、“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他就此判定实施农业产业化困难较大,走适度规模养殖和个体散养相结合的路子比较切合实际。明确思路后,他深入农户家中宣传科学种植养殖技能,他情真意切地与群众交谈得到了部分群众的回应,有10户群众答应接受他赠送的600只毛血土鸡示范养殖,经过他悉心指导、示范养殖技术,这10户群众率先脱贫。2019年3月他和同事购买乌蒙凤鸡阉中鸡和一些饲料免费分发给95户农户饲养,定期到现场协助修建鸡舍、示范饲养技能、讲解防疫知识、协调商家回收等。年底这批鸡苗全部售完,为这部分群众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78户贫困户脱贫出列。

“在群众看来,科技特派员是农业专家,是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救星。”田森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在新场乡新寨村科技帮扶期间,他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六枝特区新场乡当作第二故乡,认真梳理排查致贫症结,倾心尽力寻求发展良方。看到群众劳作的身影他都会主动搭话,到田间地头讲授生产技能,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知心人”。

服务“三农”期间,田森先后200余次来到服务村寨,多次为服务乡镇干部和群众上技能培训课,现场培训160人,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生产200余次,帮助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对群众精选产业、科学生产提供了很多帮助。

“其实这份工作一直在延续着。”直到现在,当地村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会电话咨询他,家里的养殖获得好收益,也会与他分享喜悦。

工作以来,从最初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到教学秘书、教学科研科副科长,党委专职组织员,再到现在的人事科科长,每到一个新的岗位田森都认真对待,踏踏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实,认认真真把工作做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片丹心永向党,不负韶华守初心”的使命情怀。(供稿/大学生记者团 杨志连 殷宏炜 王一典 编辑校对/王良豪 审核/张瑾 陈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