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 采矿工程
发布时间: 2019-05-10 浏览次数: 825

一、专业概况

    专业名称:采矿工程,专业代码:08190,学位授予门类:工学,本专业设置时间:2008年,本专业开始招生时间:2009年。本专业被评为贵州省特色专业,贵州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负责人简介:艾德春(1966-),男,博士,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现任矿业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近五年获多项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成果奖。

二、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基础

 1.专业建设遵循的理念与基本思路:培养目标、规格、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要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煤和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在采矿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监察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2)能够胜任矿山设计、生产、管理、监察等所从事的工作。

(3)基本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

(4)在所工作的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能够服务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管理、采矿、安全、机电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3.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2)具有从事采矿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掌握矿区开发、矿井开采、巷道开拓、矿山压力及岩体工程监测、矿井通风安全及灾害防治等有关 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采矿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采矿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采矿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4)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分析采矿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现代工程工具及数学、自然科学和采矿工程科学的基本知识设计解决复杂采矿工程问题的方案。

(5)具有创新意识,具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的初步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掌握文献检索和现代信息获取能力,针对采矿复杂工程问题,能开发与选择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7)了解国家有关采矿工程专业设计、生产、安全、研究与开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符合学校立足六盘水、服务贵州,着力培养工程师、教师等应用型人才,构建多科性学科格局,建成一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在贵州省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总体目标定位;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道德修养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4.本专业综合实力情况:在校内专业综合评价达到优秀标准,同省内同类专业综合排名在前30%以内。

采矿工程专业建于2006年,与贵州大学合作组建成立了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经过10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更是展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地域资源优势给予本校采矿工程专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总面积达22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00万元。采矿工程专业现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第二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贵州省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学科“、”校级特色专业“。依托本专业正在建设“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中心”、“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PG电子(中国)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采矿工程专业初步形成了3个稳定明确、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在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和横向课题的资助下,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一批优秀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5.专业建设情况:思路清晰、改革成效显著,专业优势明显或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

(1)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六盘水市及贵州省实际及厂矿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水城矿业集团、盘江煤电等企业,及时修订、完善了教学计划。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实用型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采矿工程专业教师现有专业教师17名,专业教师全部为硕士生及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为6人,博士4人。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的教师队伍。

2青年教师培养:安排了青年教师到煤矿生产一线锻炼、到煤矿现场进行科学研究实践,丰富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安排了青年教师的学历晋升,进行国内访问学者等。

3外聘兼职教师:采矿工程专业已聘请企业总工程师5名,指导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且指导了采矿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工作。

4学术交流:企业一线人员来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3)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

加强了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与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紧密结合煤炭工业的发展及采矿技术的进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适应采矿工业发展需要的优质课程体系。

(4)课程与教材建设

1教材课程方面:加强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与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制定重点课程的建设规划,带动其他课程的整体提高,实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实用型的采矿技术高级人才。出版专著1本。

2精品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煤炭工业的发展及采矿技术的进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

正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根据采矿专业特点,设计教学与实验的结合点;

突出应用型特点,取舍教材内容,不断完善补充教材内容;

突出学生为主导,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积极开展电子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网络教学、多媒体及视频技术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6)加强实践实验教学

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工程素养训练,着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习模块: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大型的实践;

基础实验教学模块:基础课的实验;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测量实践、地质实践、金工实践、电工实践等;

科研训练模块:大学生科研训练,采矿工程专业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省级4项。

(7)教学条件建设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新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1学科平台建设,采矿工程专业现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第二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贵州省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学科“、”校级特色专业“。依托本专业正在建设“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中心”、“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PG电子(中国)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满足本科教学实验开出率;完善了矿山压力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瓦斯防治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3实习基地建设:与4家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

(8)教学管理方式改革

德育为先、严格管理,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校风促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并不断拓展学风建设内涵,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做人,在实践中长才干。

    6.专业建设有保障:经费投入、师资、平台、课程资源、图书资源、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有充分保障;

采矿工程专业教师现有专业教师17名,专业教师全部为硕士生及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为6人,博士4人。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的教师队伍。

依托“采矿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先后建有“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省级工程中心、“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并与水矿集团、盘江煤电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基础实验、科学研究和产学研转化一体化的实践创新平台,为本学科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本学科实验室拥有包括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三轴直剪试验机、现代化矿井仿真模型、相似材料二维加载模拟试验台等多种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有效的保障了本学科教学、科研的进行。

PG电子(中国)馆藏关于采矿工程学科图书4万余册,其中纸质藏书3万2千余册、电子图书1万余册。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8个文献资源数据库(含馆藏书目数据库1个自建数据库)。馆藏图书资源丰富,馆藏文献载体多样,文献资源增长迅速,基本建成符合教学、科研需求的学科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服务学科专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采矿工程学科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场所,共有各类图书期刊4263册,其中教学参考书籍1080册、杂志文摘3063册、设计参考书120册。这些书籍都对全校师生开放,可以保证本学科师生教学、科研、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7.其他能说明专业发展状况的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8项,地厅级以上项目24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学科研究总经费600余万元。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仅在水城矿业集团盛远煤矿沿空掘巷技术项目中,按新开发的技术减少了防突工程量,节约费用达41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历年来,学生共发展中共党员50余名,优秀学生干部30余人次、三好学生90余人次、优秀毕业生50余人次,并多次在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获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奖。国家体质健康合格率年均达到85%以上。学生毕业率为100%,学位授予率在95.4%。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中,立项国家级2项,省级4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采矿工程专业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向更高一层输送人才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两年来为地方培养了12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采矿工程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研究方向,更好地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参加的学术交流主要有第25届~第30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第26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采矿工程专业教指委分委会委员工作会议会、2015中国矿山设备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等,并在某些大会上进行学术报告,提升了我学科的知名度。

三、专业建设目标及措施

(一)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六盘水市及贵州省实际及厂矿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水城矿业集团、盘江煤电等企业,及时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煤和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在采矿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监察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力争在建设期间培养全日制本科生150人,成人教育本科生60人。

2.争取矿业工程硕士建设点通过验收,获得专业硕士招生资格。

3.申报采矿工程教育认证,争取通过认证;完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体系建设目标。1教材课程方面:加强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与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制定重点课程的建设规划,带动其他课程的整体提高,实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实用型的采矿技术高级人才。争取出版专著2部,专业核心教材2部。2精品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六盘水煤炭工业的发展及采矿技术的进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申请和完成校级精品课程2项;争取申请省级精品课程1项;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5·4·1”课堂教学方式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4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建成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指导书编制成册;使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实现实验指导教师二元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三等奖以上10项;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训练项目10项;5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新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力争建立校企合作基地3个。6教学管理方式改革。加大教学激励措施,大力培养采矿工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人才。

5.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中优势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学生就业率高,达到93%以上。

6.专业综合评价目标。在省内采矿工程专业综合评估排名在前二名以内,在学校内部专业综合评价中成绩良好以上。

(二)保障措施

1.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实验师1人,博士2人,硕士13人,在校学生173人,师生比为1:11.5,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达到100%;近三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共计1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0篇。

2.教学资源保障。本专业师资队伍合理,拥有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采矿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中心、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重大科研平台及基地,办学硬件条件较好,课程资源充分,与水矿集团等煤炭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良好,与煤炭企业及用人单位合作密切,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工作,能够充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教材建设,选用的教材基本为十二五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选用的教材质量较高。

3.经费保障。为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按照一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给予及时足额拨付,保障一流专业的稳定建设。学院拨付15万元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4.教学质量监控。本专业建立了系、督导组、教研室的三级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范体系,教学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建立的各项教学管理措施可行,实施的效果较为明显,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健全,每学期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及专业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各位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涵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的方面较为全面,分析评价渠道和方式可行,评价的标准以文件形式下发,实施依据充分。评价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或年终先进考核的依据。

四、专业建设进度安排及所达指标(2017-2020年)

(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分阶段制定实施步骤,以及为达成建设目标出台的具体举措)

   请结合与区域内高校的优势专业相对比的差距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分阶段达成的具体指标。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力争经过4年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适应采矿工程一流专业相匹配的教师队伍。

2018年中期建设目标:专任教师达到20人,其中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25%,正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5%,引进二级教授“柔性人才”1人,争取引进省管专家各1人。在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专兼职结构。

 2020年预期实现目标:专兼职教师团队达到25人,其中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正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引进二级教授“柔性人才”1人,争取引进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培养或引进博士3人,申报省部级平台项目3项,即省级教学团队1项,省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项。建成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项,省级工程中心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重点实验室1项。培养40岁以下的正高级职称2人,培养博士生3名,培养采矿工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2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

2018年中期建设目标:1申报采矿工程教育认证。2申报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点建设立项;3制订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并积极开展该专业人才建设所需要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期间出版专著1部,建成实习基地2个;4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申请和完成校级精品课程1项;5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实验信息管理平台,编写实验指导书,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使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6教学模式改革,选取1门或2门课程试行“541”课堂教学方式,进而建立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完善学科竞赛激励措施,加大竞赛参与力度;大学生科研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三等奖以上3项;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训练项目3项;8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新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基地2个。9教学管理方式改革。加大教学激励措施,大力培养采矿工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人才。10培养本科生75人,成人教育本科生30人。

2020年预期实现目标:1申报采矿工程教育认证,争取通过认证;完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争取矿业工程硕士建设点通过验收,获得专业硕士招生资格;3 精品课程建设,争取申请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4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成采矿工程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师生学术资源共享联动机制;5教学模式改革,将“541”课堂教学方式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6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三等奖以上10项;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训练项目10项;7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新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力争建立校企合作基地3个。8教学管理方式改革。加大教学激励措施,大力培养采矿工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人才。9培养本科生150人,成人教育本科生60人。

3示范引领作用

2018年中期建设目标:在省内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中建立明显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初步建立良好社会声誉。

2020年预期实现目标:建成省内一流采矿工程专业,建立多元化就业模式,涌现一批创业人才,甚至在省内有引领的创新创业人才。以此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建立良好社会声誉。

4.专业综合评价目标。

2018年中期建设目标:在省内采矿工程专业综合评估排名在前二名以内,在学校内部专业综合评价中成绩良好以上。

2020年预期实现目标: 在省内采矿工程专业综合评估排名在前二名以内,在学校内部专业综合评价中成绩良好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