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西贵。
郑西贵,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研究院副院长,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系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智能化开采研究中心副主任,PG电子(中国)的特聘教授。
2018年,六盘水柔性引进人才郑西贵,依托PG电子(中国)、煤炭生产企业等共同组建起贵州省“巷道顶板可视化智能探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实现高校与产业的碰撞、人才与区域首位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黔期间,针对我国西南矿区覆岩厚度极不均匀、劣五类松散软岩、煤气水构冲并存等煤炭复杂赋存条件,郑西贵团队发明了“西南矿区高效能支护与快速掘进技术”,平均节约支护成本20%至30%,支护效能提升20%以上。该项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版)》。
今年5月,省教育厅2024年“百校千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名单公布,由郑西贵主持的项目“基于负压抽采瓦斯的自除尘绿色高效采掘一体化关键技术”入选。该项目研发经费660万元,其中企业投入研发资金500万元、省教育厅拨付80万元、学校配套80万元,盘江集团旗下火烧铺煤矿将成为郑西贵下一篇“论文”的落笔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有“地无三尺平”之说,六年前,您为何会选择来到贵州?
郑西贵:“地无三尺平”是对贵州地势地貌的形容,贵州其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宝藏地”。
来贵州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备课工作,贵州这几年的煤炭产量位居全国第五,是名副其实的“富矿”。我查阅资料发现,贵州矿山,尤其是煤矿所采用的采矿方法、采矿设备的投入一点不比北方小。六盘水是个三线建设城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这种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精神感染了我,当时,我虽然还没入黔,但在贵州煤矿的改造上,我已经有了2/3的信心,所以我就来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来到贵州之后,您在这片土地上做出了很多成绩。特别是您主导进行的巷道支护技术之前在盘州洪兴煤矿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问目前该项技术有什么新的进展?
郑西贵:作为国家14个煤电基地之一、贵州省重点煤炭生产基地,六盘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地层结构复杂导致地层悬空从而引发的巷道塌方很大程度上掣制了开采的进度,洪兴便是开采难度较大的煤矿之一。
之所以当时选择洪兴煤矿,它属于恒鼎集团最难的一个煤矿,这个集团的负责人给我选择的地点,上下左右都采空了,完全像孤岛。如果把洪兴煤矿的支护难题和塌方难题给解决,那其他的六座矿山就没有理由不使用这种先进的支护技术,所以洪兴煤矿的成功使用让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和普及。
如果说在全省范围内的新进展,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重视程度,全省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对贵州省矿山的重视程度,今年年初专门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研究院;二是支护装备的提升上,使用了大量的配套新装备,贵州应用了西南的第一套煤矿盾构机(凉都号);三是实现了远程操作,比如贵州磷化(集团),他们实现了地面女工人远程采矿、远程操作、远程充填、远程排查储矿,这都是先进的案例。
2024年5月4日郑西贵(左1)在紫森源集团仲恒煤矿井下调研巷道支护情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是的,巷道支护技术为企业和项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技术运用离不开人才培养。您认为在六盘水,我们应该如何发挥人才优势,匹配地方首位产业?
郑西贵:贵州省提出“富矿精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天时”,这个舞台空间是有的,我们矿业领域的教师应该去适应政策,嗅到政策里边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第二是地利。贵州的地质条件虽然复杂,但矿种类别齐全、资源丰富,是为地利。
三是人和。地方院校的大力支持和青年教师的敢闯敢干为这片沃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综合有利条件,让贵州省发展“富矿精开”有了更多的可能。
我相信,只要坚持以用为本,因地制宜出台针对性举措,牵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能更好破除人才有序流动的障碍,把人力资源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2024年5月4日PG电子(中国)副校长艾德春(左2)与特聘教授郑西贵(右2)在紫森源集团仲恒煤矿办公室开展技术讨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在您看来,我们还应该对哪些方面进行探索,让行业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郑西贵:我认为解决贵州富矿精开或者产量倍增的途径,一定要相信、用好贵州本土自己的人才,也可以吸纳像我这样愿意扎根在贵州、解决贵州问题的人。
此外,在富矿精开方面,既要重视煤矿,也要重视非煤矿山,利用好科研的力量,比如教育厅鼓励百所高校到千家企业去调研,发现企业的真问题,让学校给企业“问诊开方”。
刚才记者将我称呼为“候鸟型学者”,因为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贵州研究院,我现在回徐州相当于出差,所以我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个“留鸟”,留在了黔贵大地上。(来源/天眼新闻)